管理学院5项成果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3-10-24投稿:李小玲 部门:管理学院 浏览次数:

近日,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公示,拟表彰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4人、学术新锐奖14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50项、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432项。

8188威尼斯娱人城管理学院共有5项成果获奖(全校24项):

WechatIMG1563.png

向以上各位老师及团队表示热烈的祝贺!

此次获奖,管理学院年轻学者表现突出,王斌副教授作为90后的优秀学者荣获一等奖,金晓玲、赵红丹、汪挺松三位80后教授也分别荣获二等奖。马君教授在第十三届和本届市哲社奖评比中均有斩获。此次获奖展现了管理学院青年科研力量的迅速成长,也是学院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成果。管理学院将继续秉持“追卓越、创一流”的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落实“五五战略”,以高水平科研创新工作服务学院建设、服务8188威尼斯娱人城跨越式发展。

成果简介:

王斌:How doe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ffect individuals? A work design perspective(成果发表于管理学重要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ABS 4*,FMS-A,2022IF=21.2,原文链接http://journals.aom.org/doi/10.5465/annals.2018.0127

人们为了工作而设计和使用技术;相应的,技术的运用也塑造了工作特征与使用者。如今,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前所未有地嵌入于日益数字化的组织中,工作的性质和员工的工作体验都受到ICT使用的深刻影响。但遗憾的是,组织管理领域尚未形成系列理解ICT作用的理论框架。为填补上述理论空白,该研究基于工作设计视角,探究了个体层面ICT使用如何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员工福祉的机制和边界条件,并为后续研究探索构建了理论框架。该研究系统回顾了过往来自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等不同领域的83项实证研究。综述结果表明,ICT使用通过三个关键的工作设计维度影响员工:工作要求、工作自主性和工作中的人际因素。研究发现,个体层面的ICT使用能够影响工作特征,进而作用于工作效率和幸福感。值得注意的是,ICT使用表现出“双刃剑效应”:(1)ICT虽然有助于减少重复性工作的压力,但是会引发信息过载等一系列新的挑战;(2)ICT虽然能够帮助员工实现远程办公,增加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选择的自主性,但也削弱了个体对工作家庭边界的掌控感;(3)ICT虽然拓阔了个体的社交网络,但也对情感型社会纽带产生了冲击。鉴于过往研究关于ICT使用对个体员工影响的不一致发现,该研究进一步梳理了两类边界条件:用户-技术匹配因素和社会-技术匹配因素。具体而言,人口统计学因素、个体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等个体因素,以及组织规范、工作设计、任务特征等组织/团队因素具有调节作用,当技术与使用者和组织层面特征相匹配时,ICT的积极作用才会显现。反之,ICT使用则可能损害工作效率和员工福祉。该研究促进了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和传播学等不同学科间的理论对话,综述结论和理论框架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数字时代设计高质量工作提供了指导。

马君:正面反馈的盛名综合症效应:正向激励何以加剧绩效报酬对创造力的抑制?(成果发表于《管理世界》,2020,36(01):105-121,原文链接:http://www.mwm.net.cn/web/xq?leafid=932&docid=3373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管理的关键在于激发人才的内生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体发展的总体战略思想,核心在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近五年,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旨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制度,包括“破四唯”、“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制度设计背后的理论基础尤为值得关注。本研究根植于本土“面子”文化,根据反馈加工过程模型,设计三项研究,旨在探讨“何时因何正面反馈加剧绩效报酬对创造力的抑制,以及何种类型个体因何心理效应而化上述机制”。研究的实践蕴意在于,无论硬性激励还是柔性激励,管理者都应着眼于保护员工那份弥足珍贵的自我创造空间。首先,企业在创造力激励体系的设计时需要打破线性思维,激励工具的简单叠加并非产生最佳效果,而是要务实、通权达变地设置激励强度。其次,要结合反馈情境、员工胜任特质审慎使用正面反馈。再次,企业在遴选员工时可以将盛名综合症纳入测评范畴。同时要注意完善员工特质档案和成长文件夹,帮助领导者在提供反馈时“因材施教”;若员工出现盛名综合症征兆,管理者应该改变反馈风格,适当为此类员工提供对应的培训帮助其克服这种心理状态。最后,研究也对完善创新人才激励、促进科技自强自立具有参考意义,即对创新型人才的协同激励应注意把握其生效的边界条件。

赵红丹:How and when does socially responsible HRM affect employees’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toward the environment?(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21,169(2):371-385.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51-019-04285-7

首个全国气候变化蓝图的发布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的合作倡议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通过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以促进组织绩效的长远增长。然而,企业的环保绩效不仅仅依赖于其可持续发展政策,还依赖于成员的亲环境表现,如环保组织公民行为。环保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愿实施的环保行为,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因此,理论和实务界都开始关注哪些因素会促使员工实施环保组织公民行为。在这些因素中,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尤其是社会责任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下简称SRHRM)开始得到关注。因为作为一种负责任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SRHRM可以增加员工的责任意识,在促进员工环保组织公民行为和提升环保绩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这恰恰是以往研究所忽视的。因此,“如何从SRHRM的角度出发,激发员工的环保组织公民行为”成为了组织可持续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为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个人-组织匹配理论为基础,探讨SRHRM如何及何时会对员工环保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多时段问卷调查方法获得配对数据,并借助Mplu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SRHRM对员工环保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提升员工的个人-组织匹配感来实现的,因为SRHRM鼓励员工参与设定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实践,提高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使员工能够自发地将其目标与组织环保目标保持一致,进而愿意主动承担超出其工作要求的环保组织公民行为。此外,SRHRM是否通过个人-组织匹配对环保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取决于员工的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水平低的员工来说,这种作用路径是失效的。本项研究发表在FT50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之上,创新性地从SRHRM这一组织制度角度考察员工环保组织公民行为的驱动因素和内在机制,拓展了环保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将环保行为和社会责任研究拓展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并进一步为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驱动绿色化、低碳化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引用与正面评价,入选了“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并获得了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汪挺松:A two-stage stochastic nonlinear integer-programming model for slot allocation of a liner container shipping service班轮运输服务舱位分配的两阶段随机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成果发表于运营管理与交通科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261521000795?via%3Dihub

本文对班轮运输服务的集装箱舱位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班轮集装箱航运公司在固定航线和时间表上为托运人提供定期航运服务,虽然这种服务有利于班轮集装箱航运公司调查货物的航运需求,但固定时间表的性质导致集装箱船离开港口时可能没有满载。因此,因此,本文将托运人分为两类:合同托运人和现货托运人。合同托运人与班轮集装箱运输公司签订合同,协商固定的最低托运数量,以便班轮集装箱运输公司能够获得稳定收入;集装箱船的剩余舱位向现货托运人开放,以便班轮集装箱运输公司能够获得临时收入。本研究将集装箱舱位分配问题建模为一个两阶段随机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在第一阶段,根据需求保留合同集装箱和空箱所需的舱位。第二阶段,如果在第一阶段预留的舱位之外还有空舱位,则可将其提供给现货托运人的临时集装箱使用。每个港口的现货托运人都会在集装箱船离开港口之前的一定时间内预订舱位。本文采用基于将托运人分类的两阶段决策方法来解决舱位分配问题,目标是在往返航程中最大化这两个阶段的总预期利润。同时,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样本近似平均方法、拉格朗日松弛和对偶分解方法、替代次梯度和分支定界算法的求解方法。最后通过大量算例验证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求解算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金晓玲:在线用户点赞与评论行为的产生机理差异研究--以医疗健康类企业微信公众号为例(成果被《管理科学学报》期刊推荐为2021年度热门文章,并在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转载;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2023年5-6月)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原文链接:http://jmsc.tju.edu.cn/jmsc/article/abstract/20210404?st=article_issue

本文创新性地将在线用户信息互动行为分为低参与水平的互动行为(如点赞)和高参与水平的互动行为(如评论),概念化区分与深入探究了这两种重要但又不同的用户互动行为及其促进机理的差异。基于此,本研究以医疗健康类企业微信公众号为背景,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整体框架,信息质量为中心路径,来源可信度和情绪因素为边缘路径,综合考虑信息内容特征、信息发布者、发布平台的差异化影响。该论文采用大规模情景问卷调研方法收集数据,通过路径比较等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促进用户不同层次的互动参与水平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以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同时为社交媒体运营商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