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及国际电影节精英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14-06-17投稿:夏明宇 部门:人文社会科学处 浏览次数:

 近几年,微电影的浪潮席卷全球,尤其是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创作热情,也给电影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微电影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成为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单元的中美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也闪射出夺目的光彩。2014年6月15日下午,“国际学院奖”中美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展映、颁奖典礼在8188威尼斯娱人城隆重举行。

在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单元的中美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参赛作品中,共有19部获奖,剧情类10部,纪实类9部。其中,有反映“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小故事,有展示民俗特色、民族文化的短片,也有倡导自然环保生活理念的公益影片。

获得本次大赛纪实类最佳影片奖的是8188威尼斯娱人城武晓昕等的《东方毕加索瓷艺周国桢》,华东师范大学徐晓涵以《新居》获纪实类最佳导演奖,8188威尼斯娱人城日本留学生稻生纱也的《恋爱的形状》获纪实类最佳创意奖。

获得剧情类短片最佳影片奖的是上海戏剧学院佟童的《小先生》,中国传媒大学蔡杰以《归省》获剧情类最佳导演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虞梦蝶的《画家·鱼》获最佳创意奖。来自Emerson College的刘畅的短片The Other Side(《冬之旅》)获评审团特别奖。

同时,在今年3月迈阿密国际电影节大学生微电影比赛中获奖的8部中国大学生作品的奖状也在这次典礼中一并颁发。其中,获得最佳影片奖的是辽宁大学赵倩导演的《蜜蜂》,获得最佳技术奖的是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赖嘉思的《肩膀》,8188威尼斯娱人城施正一以《皮囊》获最佳导演奖。

   在洋溢着青春激情的颁奖典礼上,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的大学生获奖者和代表以激动的心情领受了获奖证书和精美的奖杯。

“中美大学生微电影大赛2013-2014”是迈阿密国际电影节(MIFF)和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的特别单元活动,2013年6月在上海电影节上正式启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陕西卫视、中美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倡议组织、美国公共电视台(PBS)、“菜鸟创意市场”网站、8188威尼斯娱人城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影视学院、文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以及美国佛罗里达中部大学、迈阿密达德学院等美国与中国多家机构联合发起,目的是发现和培育在电影方面具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展示全球大学生的创作才情,促进各国青年和民间的交流。“迈阿密国际电影节”单元的评奖与展映,已于2014年3月在迈阿密和奥兰多成功举行。

颁奖仪式上播放了获奖作品的片花。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获奖作品将陆续在8188威尼斯娱人城谢晋博物馆放映室展映,并上传“菜鸟创意市场”网站点播。

随后举行的“国际电影节精英论坛”则充满了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引发所有参与者的深刻思考。迈阿密国际电影节主席Jaie Laplante、佛罗里达中部大学电影系主任Stephen alan Scholow、釜山国际电影节主席李庸观、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美方院长余学钧、8188威尼斯娱人城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吴信训、夏威夷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Thomas Brislin,以及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陕西卫视、8188威尼斯娱人城、上海戏剧学院等中外专家学者嘉宾,与广大与会师生就“青年微电影:培育与前景”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从事微电影的创作,青年人的价值也逐渐在电影产业中体现。电影节则为青年人进入电影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给学生与工业界的联系提供交流的机会。美国迈阿密电影节在三年前开始举办青年专场,而韩国釜山电影节最大的目的是培养与发掘亚洲青年电影人。另外,互联网也是微电影的一个比较好的平台。

不过,对于青年电影人中主要的一个群体——大学生来说,论坛嘉宾的态度出乎意料的一致:大学生微电影的创作不要过多的考虑市场问题。如Stephen教授认为,学生对艺术的向往使其参与制作,制作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是要有创意,要学会把这些激情及想法通过技术一步步变成电影,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吴信训教授也指出,探讨制作时不必过分探讨生存问题,要着眼于未来,人类社会的所有事业都要关注青年,因为青年就是未来。科技的发展使学生有了实现电影梦想的非常好的机会,他们的微电影创作不是为了生存、赚钱,而是首先出于兴趣,出于对艺术的憧憬和爱好,用电影这样一种艺术样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见解和评价。担负着对人类发展提供期望的大学教师、电影界有良知的人士应该努力给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把爱心贡献给学生。

如何使中美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有更融洽的交流则是与会者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嘉宾们认为,首先要了解中美学生之间的差异。余学钧教授认为,在选题方面,中国学生所选择的主题往往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如年青一代对环境的思考;美国学生的很多选题则来自个人的感受,来自他们对生活独特的观察,选题更加自由,思维更加活跃。Thomas教授则认为,美国学生更崇拜快节奏的电影的制作和拍摄,中国学生则可能更多的应用长镜头的效果。而在电影学教育方面,美国电影学教育对技术非常关注,要求严格,与工业界联系非常密切,技术上与工业界接轨,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找到工作。微电影比赛使中美大学生通过电影进行交流,扩大国际视野,这个平台极其重要,希望这种合作进一步长期化,以实现互补。

微电影创作是青年人从事电影工作的重要历练。李庸观主席介绍,在韩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电影人只有做好短片才能做长片,成名的电影人在创作长片之前都是最好的短片创作者。但是,嘉宾们也强调,并非每一位电影专业毕业的同学以后都要去做电影工作或者靠电影去谋生,但希望通过学习电影的制作可以让人生更加的丰富,学会自我的表达,以及通过中美学生的这种交流学会分享。电影学习的技术、技巧,可以用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拍电影不是人生的目的,跟随自己的兴趣,找到真正的自我,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论坛嘉宾们还用自己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为现场学子指点迷津。睿智的话语,诚挚的点拨,在会场里引起阵阵笑声与掌声。